线粒体的另一个功能特点是可以合成一些蛋白质。目前推测,在线粒体中合成的蛋白质约占线粒体全部蛋白的10%,这些蛋白疏水性强,和内膜结合在一起。线粒体合成蛋白质均是按照细胞核基因组的编码辑导合成。如果没有细胞核遗传系统,线粒体RNA则不能表达。因此表明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半自主性。

真核细胞的大小亚基是在核中形成的。在核仁部位rDNA转录出45S的rRNA,它是rRNA的前体分子,与胞质运来的蛋白质结合,再进行加工,经酶裂解成28S,18S和5.8S的rRNA,而5S的rRNA则在核仁外合成28S,5.8S的rRNA及5S的r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RNP分子团,为大亚基前体,分散在核仁颗粒区,再加工成熟后,经核孔入胞质为大亚基。

无论哪种核糖体,在执行功能时,即进行蛋白质合成时,常3~5个或几十个甚至更多聚集并与mRNA结合在一起,由mRNA分子与小亚基凹沟处结合,再与大亚基结合,形成一串,称为多聚核糖体(游离多聚核糖体及固着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或Polysome。

白糖中含一定量水分,把白糖加热到适当温度,可以将水分除掉,再把它冷却,如果冷却速度很快,得到比较细的晶体,这就是砂糖;如果冷却速度慢,就会得到无色透明的大晶体,这就是冰糖。

直链淀粉又称可溶性淀粉。溶解于热水后成胶体溶液,容易被人体消化。直链淀粉是一种没有分支的长链线形分子,与碘发生作用后,生成深蓝色物质,这一反应可用来检验淀粉或碘。

支链淀粉具有支链结构,它不溶于热水,分子量很大,约100000~600000,它也能与碘作用,生成蓝紫色物质。

由于油酸中含有双键,在空气中长期放置能被氧化,局部转变为含羰基的物质,而使油脂具有腐败的哈喇味,这也是油脂变质的原因之一。

简单蛋白质包括清蛋白、球蛋白、精蛋白等几类。临床常用的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都是简单蛋白质。 结合蛋白质有核蛋白、糖蛋白、脂蛋白、色蛋白等。许多种酶、膜蛋白等多种蛋白质均是结合蛋白质。细胞中的核糖体也是一种核蛋白。

在细菌内存在的一类能识别并水解外源DNA限制性内切酶,它具有极好的专一性,能识别DNA上的特定位点,将DNA的两条链都切断,形成粘性末端或平末端。DNA经限制酶切割后产生的具有碱基互补单链的末端称为粘性末端。限制酶的生物学功能在于降解外面侵入的DNA而不降解自身细胞中的DNA,因自身DNA的酶切位点经修饰酶的甲基化修饰而受到保护。

根据原初功能(即基因的产物)基因可分为: ①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包括编码酶和结构蛋白的结构基因以及编码作用于结构基因的阻遏蛋白或激活蛋白的调节基因。②没有翻译产物的基因。转录成为RNA以后不再翻译成为蛋白质的转移核糖核酸(tRNA)基因和核糖体核酸(rRNA)基因:③不转录的DNA区段。如启动区、操纵基因等等。前者是转录时RNA多聚酶开始和DNA结合的部位;后者是阻遏蛋白或激活蛋白和DNA结合的部位。

DNA双螺旋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是5′→3′方向;另一条是3′→5′方向。在复制起点处,两条链解开形成复制泡,DNA向两侧复制形成两个复制叉。随着DNA双螺旋的不断解旋,两条链变成单链形式,可以作为模板合成新的互补链。但是,生物细胞内所有的DNA聚合酶都只能催化5′→3′延伸。因此,以3′→5′的链为模板链时,DNA聚合酶可以沿5′→3′的方向合成互补的新链,这条链称为前导链。当以另一条链为模板时则不能连续合成新链,被称为滞后链。这时,DNA聚合酶从复制叉的位置开始向远离复制叉的方向合成大约1~2kb的新链片段,待复制叉向前移动相应的距离后,又重复这一过程,合成另一个类似大小的新链片段,这些片段被称为冈崎片段。最后,由一种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负责把这些冈崎片段之间的RNA引物除去,并把缺口补平,使冈崎片段连成完整的DNA链。这种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滞后链的不连续复制在生物细胞中是普遍存在的,称为DNA合成的半不连续复制。

解旋酶可以和单链DNA以及ATP结合,利用ATP分解生成ADP时产生的能量沿DNA链向前运动促使DNA双链打开。

研究发现,DNA复制时,往往先由RNA聚合酶在DNA模板上合成一段RNA引物,再由DNA聚合酶从RNA引物3′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

滞后链的引发过程通常由引发体来完成。引发体由6种蛋白质共同组成,只有当引发前体与引物酶组装成引发体后才能发挥其功效。引发体可以在滞后链分叉的方向上移动,并在模板上断断续续地引发生成滞后链的引物RNA。由于引发体在滞后链模板上的移动方向与其合成引物的方向相反,所以在滞后链上所合成的RNA引物非常短,长度一般只有3~5个核苷酸。

自发的动物细胞融合机率很低,1962年Okada和Tadokoro发现灭活的仙台病毒有促进细胞融合的作用。这是由于病毒的磷脂外衣与动物细胞的膜十分相似的缘故。病毒外壳上的某些糖蛋白可能还有促进细胞融合的功能。此外,用聚乙二醇作为细胞融合剂,它可引起邻近的细胞膜的粘合,继而使细胞融合成为一个细胞。

细胞融合的诱导物种类很多,常用的主要诱导物有灭活的仙台病毒、化学法如用聚乙二醇和物理法如电脉冲。

企鹅通过两种机制来防止脚被冻坏: 一种机制是通过改变向双脚提供血液的动脉血管的直径来调节脚内的血液流量。当寒冷时,减少脚部的血液流量;当比较温暖时,增加血液流量。其实我们人类也有类似的机制,所以我们的手和脚在我们感到冷时会变得苍白;当觉得暖和时,则变得红润。这样一种调节机制极其复杂,由脑部的下丘脑控制,需要神经系统和各种激素的参与。

此外,企鹅在其双脚的上层还有一种“逆流热交换系统”。向脚提供温暖血液的动脉血管分叉为许多的小动脉血管,同时,在脚部变冷的血液又通过与这许多动脉小血管紧挨在一起的数目相同的静脉小血管流回。这样,动脉小血管内温暖血液的热量就传递给了与之紧贴的静脉小血管内的逆流冷血,结果,真正带到脚部的热量其实是很少的。

酒精在人体内不需要经过消化作用,就可直接扩散进入血液中,并分布至全身。酒精被吸收的过程可能在口腔中就开始了,到了胃部,也有少量酒精可直接被胃壁吸收,到了小肠后,小肠会很快地大量吸收。酒精吸收进入血液后,随血液流到各个器官,主要是分布在肝脏和大脑中。

鱼的鳃和内脏藏菌很多而且极易腐烂。鱼一旦死亡,这些部位的细菌立刻迅速繁殖,并穿透鳃和脊柱边上的大血管,沿血管很快伸向肌肉组织。

人们使用液膜技术来使油井增产。在美国,用高压泵将包结了盐酸的液膜掺合砂子和水,打进地下。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液膜破裂,盐酸流出,同碱性土壤起化学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盐类,土壤形成裂缝,而砂子则掺入缝隙起支撑作用。于是,较远地方的石油可以经过这条砂子通道,源源流向井管,使油井增产两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