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内卷化在教育方面对中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转载)

内卷的原因就是资源少,所有学生为了获得那些大学教育资源都开始拼命的加班,刷题,熬夜。

大概二三十年前,那个时候大家都是真正的快乐学习,快乐高考。大家在学校并不需要很费力地刷题做卷子,大家很平常地学习,到了考场上就凭自己的智商去考试,这样大家最后都能进入和自己智商相符的大学——智商最高的一批人去最好的大学,智商中等的去中等大学,普通的学生去普通大学,诸如此类——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学生时代没有很重的负担。但是,让我们设想一下,突然有一年,智商中等的同学,发现通过做卷子能够提升成绩,于是他做了二十套高考历年卷。因为他刷了这些卷子,于是“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做题能力”就提升了,于是在最后的高考中,这位智商中等的同学去了最好的大学。过了两三年,智商最高的那批人突然发现不对了。我智商是比较高的啊?我怎么考试成绩考不过他呢?噢,原来如此,原来他是做了卷子的。本来是智商最高的那批人可以去最好的大学的,但是现在这个名额被智商中等的人抢走了。没办法了,那智商高的人为了在高考中胜出(他原本就是智商高的人),于是乎他也做了二十套卷子。故事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可以看出来,智商高中低的人最后到还是去到了和自己水平相符合的学校,但是唯一变化的就是每个人都多做了二十套卷子。我认为内卷是:没有扩展自己知识的边界(没有在学新的东西),而是在知识的边界以内,为了竞争,提高考试成绩,而做大量的、重复的练习。

在中国,会在高一高二两年内就把高中三年的知识都学完,然后高三做一年的卷子。在高三的这一年中,你并没有学新的东西,所以你知识的边界并没有往前推移,你只是在知识的边界内,做不断的、重复的、大量的练习。为什么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做题技巧,为了得到一个好成绩。在国内,我可以上某大学,就是因为我实实在在地挤掉了另一个不能上该大学的人,我才能上的。本一线划在某个分数,就是按照招生计划本一这个批次一共招多少人,那个最后一名的分数就是那个分数线。好多人把做题的奇技淫巧、边边角角都研究透透了, 成为了所谓的‘做题家’,但是这和提升一个人的科研能力有何关系?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以前的人生中没有花哪怕一秒钟去学一些对人生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学习就应该扩展自己知识的边界而不是相反停留在原地。这种内耗式的做题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并且学生在刚入社会的时候缺乏很多基本的常识导致被坑,而且会耗费大量的精力。